形态描述
形态
背鳍20—23;臀鳍14—16;胸鳍17—18;腹鳍14—16;侧线鳞96—97 。鳃耙7—9+14—15。
体长为体高的5.13—5.65倍,为头长的3.66—4.08倍。头长为吻长的 4.09—4.44倍,为眼径的4.67—5.2倍,为眼间隔的5.38—6.5倍。
体长梭形,腹部平。头略长,其腹面有喉板。吻圆椎形,长略短于眼径。眼大,侧上位。脂眼睑宽。眼间隔微凹。鼻孔跟眼前缘较距吻端为近。口中等大,前位。口裂稍斜。上下颌等长。上颌末端伸到眼后下方。齿细小,绒毛状,两颌齿排列为窄带状,犁骨齿呈块状。鳃孔大。假鳃发达。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。鳃盖条29—35。鳃耙扁针状。
体被小圆鳞,不易脱落。背鳍和臀鳍的基部有鳞鞘。胸鳍和腹鳍的基部有腋鳞。具侧线,其中间微向下弯曲。
背鳍始点距尾鳍基较距吻端稍近,其最后鳍条不延长。臀鳍始于腹鳍始点与尾鳍基的中央处附近。胸鳍侧下位。腹鳍始于背鳍始点略前处。尾鳍较长,深叉形。
体背部深绿色,头背部略呈黄色。体侧与腹部为白色。各鳍均呈淡黄色,背鳍和尾鳍边缘为黑色,胸鳍末端有许多小黑点。
背鳍20—23;臀鳍14—16;胸鳍17—18;腹鳍14—16;侧线鳞96—97 。鳃耙7—9+14—15。
体长为体高的5.13—5.65倍,为头长的3.66—4.08倍。头长为吻长的 4.09—4.44倍,为眼径的4.67—5.2倍,为眼间隔的5.38—6.5倍。
体长梭形,腹部平。头略长,其腹面有喉板。吻圆椎形,长略短于眼径。眼大,侧上位。脂眼睑宽。眼间隔微凹。鼻孔跟眼前缘较距吻端为近。口中等大,前位。口裂稍斜。上下颌等长。上颌末端伸到眼后下方。齿细小,绒毛状,两颌齿排列为窄带状,犁骨齿呈块状。鳃孔大。假鳃发达。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。鳃盖条29—35。鳃耙扁针状。
体被小圆鳞,不易脱落。背鳍和臀鳍的基部有鳞鞘。胸鳍和腹鳍的基部有腋鳞。具侧线,其中间微向下弯曲。
背鳍始点距尾鳍基较距吻端稍近,其最后鳍条不延长。臀鳍始于腹鳍始点与尾鳍基的中央处附近。胸鳍侧下位。腹鳍始于背鳍始点略前处。尾鳍较长,深叉形。
体背部深绿色,头背部略呈黄色。体侧与腹部为白色。各鳍均呈淡黄色,背鳍和尾鳍边缘为黑色,胸鳍末端有许多小黑点。
大小
背鳍20—23;臀鳍14—16;胸鳍17—18;腹鳍14—16;侧线鳞96—97 。鳃耙7—9+14—15。
体长为体高的5.13—5.65倍,为头长的3.66—4.08倍。头长为吻长的 4.09—4.44倍,为眼径的4.67—5.2倍,为眼间隔的5.38—6.5倍。
体长为体高的5.13—5.65倍,为头长的3.66—4.08倍。头长为吻长的 4.09—4.44倍,为眼径的4.67—5.2倍,为眼间隔的5.38—6.5倍。
生物学
习性 为近海中型鱼类,体长通常在280mm左右,最大者可达735mm(Fowler,1941)。常栖息在海湾和河口。幼鱼个体发育经过变态。
生境信息
习性 为近海中型鱼类,体长通常在280mm左右,最大者可达735(Fowler,1941)。常栖息在海湾和河口。幼鱼个体发育经过变态。
国外分布
太平洋、印度洋及大西洋。在印度-西太平洋,西起红海,非洲东南岸、东至澳大利亚、夏威夷的广阔海域内。
国内分布
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 肉味鲜美,营养丰富,除鲜食外,加工成了香鱼干,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,但产量不多。为美国、印度、斯里兰卡及中国的咸淡水重要养殖鱼类,有一定的产量。如中国海南鱼塭中生产的海鲢平均个体重为150g,占鱼塭总产量5%左右。
经济用途
经济意义 肉味鲜美,营养丰富,除鲜食外,加工成了香鱼干,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,但产量不多。为美国、印度、斯里兰卡及中国的咸淡水重要养殖鱼类,有一定的产量。如中国海南鱼塭中生产的海鲢平均个体重为150g,占鱼塭总产量5%左右。
标本信息